历史文学网

历史文学网
以史为鉴

元朝文学最主要的表现方式:戏曲

由于元朝建国时间并不长,自1271年忽必烈将蒙古王朝改国号为大元(其时南宋尚未最后灭亡)算起,至1367年元亡,只有96年。元代文学中最突出的成就在戏曲方面,后人常把“元曲”和“唐诗”、“宋词”并称,诗、词、散文等文学样式则相对衰微。

                                            

元曲是元朝文学产生的一种新的体裁,戏曲一般分为杂剧和散曲;由于散曲是在北方金代的俗谣俚曲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所以绝大多数是北曲,散曲要用作宴会歌伎唱词,艳曲较多,但也有不少写景、抒情和怀古、叹世的小令,如马致远《借马》、刘时中《上高监司》、睢景臣《高祖还乡》等。

杂剧除艺术形式新颖外,内容方面也具有时代的特色,它广泛地反映了元代各阶层人们的生活,而中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感情更占据了重要地位,其中商人和妓女形象更引人注目。

例如武汉臣《老生儿》中所写的刘从善就是靠经商起家的,关汉卿的《救风尘》中的周舍也是商人。

元代杂剧中还有不少以历史故事作题材的剧本和一些水浒故事,写历史题材的作品中著名的有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和纪君祥的《赵氏孤儿》等;写三国故事的作品也有不少,无论历史题材或水浒题材,都寓有现实含义,作者们通过历史故事,抒发胸中的积愤和表达历史教训。

                                     

元曲有“四大家”,分别是: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代表作品分别是关汉卿《窦娥冤》、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梧桐雨》、马致远《汉宫秋》。

元杂剧若按照四大悲剧划分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和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分别是:郑光祖《倩女离魂》、 关汉卿《拜月亭》、王实甫《西厢记》、白朴《墙头马上》。

                                                           

元曲之所以能够以深刻的思想与精湛的艺术取得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地位,产生一批传世不衰的艺术品,最重要的原因是一批杰出的文人以他们的文学生命来参与戏曲的创作,他们自身的文学素养,提高了元杂剧的审美档次,使得元杂剧创作精致化和典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