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学网

历史文学网
以史为鉴

《清明上河图》的“流浪记”,几经辗转收入故宫博物馆

《清明上河图》是宋朝宋徽宗时期的画家张择端所创作的,为北宋风俗画,罕见的存世珍品。

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 ,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从北宋始,历经金,元,明,清,民国、伪满洲国,《清明上河图》被许多名人收藏,也曾险些落入民间不见踪迹,近千年的时光,《清明上河图》最终有幸被收入北京故宫博物馆,这期间《清明上河图》都经历了些什么呢?

《清明上河图》完成后被宋徽宗赐给了当时的显族向氏向宗回家

张择端在北宋并不是十分有名气的作家,张择端擅长风俗画,然而宋徽宗喜欢富贵典雅的宣和体,所以与同时代的《千里江山图》相比,张择端跟《清明上河图》并没有引起多大反响。张择端在完成《清明上河图》之后,将画作呈现给宋徽宗,宋徽宗盖了标志性的双龙小印,以瘦金体题写了画名《清明上河图》后,便赐给了当时的显族向氏向宗回家,并被记录在其私人收藏《向氏评论图画记》。

靖康之变后落入金朝汉族布衣张着为手中

靖康年间,金兵南下,北宋灭亡,随着金兵贵族的大肆掠夺,《清明上河图》流落到了金国的民间。直到靖康年的60年后,金朝汉族布衣张着为《清明上河图》提下了第二个记录,一人得道,张着的朋友,同为宋朝遗民的张公药、郦权、王磵、张世积也相继作了诗题。

他的这一题跋是学界认为本画作者为张择端的最重要依据。

“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按《向氏评论图画记》云:‘《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藏者宜宝之。大定丙午清明后一日,燕山张着跋。”(张着题清明上河图)

被元朝统治者收入皇宫

张着之后,蒙古铁骑南下,灭了金,灭了宋,屠了城。而《清明上河图》也被到处搜刮财宝的元朝统治者收入皇宫。此时历经战乱流转《上河图》已近百岁,破损污浊可想而知,既然进了宫便需要重新装裱。然而这一副讴歌描写汉人北宋首都的作品,显然也难成元朝统治者心爱之物,此画随后便被装裱匠人以临摹本掉包,卖给了当时的“贵官某氏”。至此第一个有史可载的《清明上河图》临摹本出现。


而手握真迹的贵官某氏,也难称重视此画,在调入真定(今河北中部)为官后,被负责保管的手下监守自盗卖给了杭州人陈彦谦。怀璧其罪的陈彦谦生怕主人追究起来,又将此画转手卖给了杨准。知己难求,《清明上河图》亦如此,杨准倾尽家产买下了这幅画,并详详细细把张着之后这幅画的遭遇记录了下来,包括装裱师伪作赝品,偷出宫门,再偷出官员家门的过程,而这些题跋也因此成为学界研究清明上河图真伪、流转的无价之宝。


明朝期间辗转被几位名人收藏

《清明上河图》先被首辅李贤收藏,历经李祁,吴宽,李东阳等人,漂泊流落在民间。后被严嵩、严世蕃以权势强行索去占有。作为明朝着名奸臣代表,严嵩在嘉靖41年被弹劾失势,斩首抄家,于是《清明上河图》再次进入皇宫,藏于明内府。

到了万历年间,此画又流转到了权倾一时的秉笔太监冯保手中当时神宗皇帝朱翊钧年方16岁,尚未亲政,冯保大权在握,这也是他敢在内府藏的画中题跋的底气所在,并在题跋左下加盖《永享》印章,证明此时此画,已被其据为己有。


清朝期间再回皇宫

嘉庆皇帝因白莲教起事而抄了前前任湖广总督毕沅的家,从其家中找到了《清明上河图》,因此《清明上河图》再次被收入清朝皇宫。

伪满洲国时期险些流落民间

1945年8月,苏联红军击溃日本关东军,并派空降兵至沈阳机场,俘虏了准备出逃日本的溥仪,满洲国灭亡。随着苏联红军撤出长春,当地老百姓前往伪满洲国皇宫大肆抢劫,导致大量古董流落民间,这其中包括《清明上河图》。然而幸运的是,被时任长春警备区司令部参谋长的张克威通过向农民收购的方式,拯救回了这幅稀世国宝。

《清明上河图》记录着北宋人的市井繁华,却也见证着之后的无常世事。皇帝也好,大臣也好,名门望族,草根布衣,统统成为过往云烟,然而他们在画中留下的印记,却又一起成为了《清明上河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